2004年底,上班了十年之後,我辭去工作,四處旅行。這半年來,我從跨國企業的總經理變成Nothing,從名校MBA變成無業遊民。老友在Messenger上問我:「還適應嗎?」我看著螢幕上的游標閃爍了好久,然後把手放在鍵盤上,慢慢敲下:「有時困難,有時容易。」
老友在我辭職前就警告我:「你中年辭職,面對未知的未來,難道不害怕?」我本想跟他扯一些「水到渠成、隨遇而安」的bullshit,但覺得那樣太沒誠意,於是誠實地說:「我當然害怕,我害怕到便秘!」
「那幹嘛還要辭職?」
「因為我已經感覺到自己在走下坡,也許別人看不出來,但我知道。我要在別人還沒注意到時鞠躬下台,把自己整修一番。」
「你有頭銜有薪水,走什麼下坡?年紀一大把了,怎麼還像高中時一樣為賦新詞強說愁?」
「在一種工作模式下久了,發現自己在原地打轉,生命力減弱了,就是走下坡。排不出生命力,比排不出其他東西更可怕!」
「那休個長假不就好了?」「那只是在下坡路坐下來睡午覺,拖延我去找新路的時間。」
他說我很傻,更增加了我的害怕。為了逃避害怕,我選擇旅行,在美國和大陸跑了兩個月。我的想法是:這種害怕是上班族的反應模式,我得暫時脫離上班族的環境,才不會糾纏在過去的價值觀中。有些領悟,必須藉由革命性的改變才能得到。休個長假,像是游泳池加氯,細菌還是往下累積。離開職場,像是游泳池換水,也許才能得到透明。
在旅行的兩個月,我健康、快樂、遇上十年前的自己,和短暫的愛情。回台灣的飛機上,我想:「這兩個月真快樂,然後呢?」
然後我學到「Nothing」,其實要比「Something」困難。
別裝了,我並不是一個清風拂面、無欲則剛的人。我希望我是,因為那比較瀟灑。但可惜我不是。相反的,兩年MBA的訓練,和十年企業界的經驗,讓我變得極度規律、邏輯、有條理、重分析。我每天最快樂的事,是在睡前把一早列的「待辦事項清單」一項一項畫掉。甚至當我在寫浪漫的愛情小說,都把每個人物的食衣住行愛恨情仇畫成圖表。那些看似一氣呵成的故事,其實是像堆積木般,一段一段排起來的。我已經從大學時那個「我歌夜徘徊、我舞影凌亂」的文藝青年,變成了「臨行密密縫、意恐遲遲歸」的機器戰警。我的生活,需要「結構」。
其實不只是我,大部分的台灣人,從小到大都依賴著「結構」。這裡的「結構」,指的是一種既定的模式、步驟、程序、和規則。國中時要考高中、高中時要考大學、大學要留學或上班、上班要朝九晚五、上班幾年後要結婚、結婚幾年後要生小孩、小孩國中要考高中、高中要考大學……就這樣,我們過了一生。
我是「結構」最忠誠的支持者和受益者。從小到大,我遵循結構,沒有真正做過什麼選擇。求學時有第一志願,上班後有固定作息時間。社會上有制式的人際關係,端午節我轉送別人送我的禮。結構,給了我發揮潛力的平台。結構,給了我安全感。
然而當我決定變成「Nothing」的那一天,結構消失了。當我把健保卡從舊公司轉到自己戶籍地址的那天,我對自己說:「王文華,你現在只能靠自己了。」
Oh my God!我做了什麼傻事?我騙誰啊?我37歲,從沒靠過自己。縱使一個人在美國的七年,也是靠學校和公司。我,有本錢靠自己嗎?
應該……有吧……旅行的這兩個月,我不是很快樂嗎----白癡!旅行不是常態!在風光明媚的加州,再怎麼迷失的人都會覺得人生美好!住在五星級飯店,你哪能體會到現實生活的煎熬?
所以今年四月,當我回到台灣,開始過正常生活時,我知道「Nothing」的考驗才剛要開始。再也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,再也沒有固定見到的同事或客戶。再也沒有每晚六點下班前的喜悅,再也沒有周一和周末的差別。再也沒有一張像盾牌、可以保護自己的名片,再也沒有一塊像龜殼、可以隱藏自己的頭銜。你要Nothing?This is Nothing!
一開始,我慌了。電話不響了,我也沒理由打給誰。上班時間,你不好意思找有工作的朋友聊天。過去一天收一百封同事客戶的E-mail,現在一天看一百封垃圾郵件。過去一天有早午晚三個階段,現在如果晚起只剩下中午到晚上這一大塊時間。
幾個禮拜後我學到:要在這種模式中好好活下去,我要建立自己的「結構」。沒有「結構」的生活,就像四面沒有牆的家。可以活,但覺得心虛。如果沒有老闆給我「例行公事」,我必須創造自己的「例行公事」。不上班了,沒有人催我九點到辦公室,我可以睡到十二點,但那樣豈不是虧了半天?沒有老闆的日子要活得好,我必須比從前更有紀律。
我沒有把自己逼死,既然要Nothing,沒必要把生活搞得像少林寺。但自然而然地,我比從前更早起。七、八點醒來,趁渾沌之際運動一小時。跑著跑著也清醒過來,回家沖了涼,感覺像新車一輛。自己弄早餐,吃完了洗碗。弄好後坐在書桌前,大約早上十點。我打開電腦、手機,開始和世界接觸。我花半小時,把國內外新聞網站的重點看過、筆記做完。然後把早上剩下的時間,復習以前在商學院學過、卻忘得一乾二淨的主題:經濟啦、投資啦、行銷啦、媒體啦。十年來,我第一次有了「學習」的成就感。
中午,我主動約朋友吃飯。有些人接到我的電話很開心,有些人因為我失去了頭銜而不再理我。It's OK,我也曾這樣拒絕過別人,但現在悔改還不算太晚。和這些朋友吃飯很輕鬆,因為彼此不再有利害關係。我不需要討好他而吃相優雅,他接到電話可以隨時離開。感謝上帝,終於有一餐,目的是美食和友誼,而不是累積人脈。
下午,我固定出門,到學校或企業演講,或是開會談未來的計畫。這些行程,維繫我和世界的關係。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,多和人接觸,你才不會變得陰陽怪氣。Nothing生活最怕到最後離群索居、顧影自憐。人得吃,上班生活有固定的人和事,像是吃套餐。雖然難吃,但侍者一道道送到你面前,一定吃得飽。Nothing生活變成了單點,每一天,你都得花腦筋想要點什麼,有時點得色香味俱全,有時難以下嚥,但你都得吃下去,而且在別人面前要假裝開心。
演講完回到家,也四、五點了,回回E-mail,就到了「下班」時間。但這跟上班生活不同的兩點是:一、你今天沒有收入。二、你能不能有創意和精力,持續地這樣「單點」下去?
沒有收入,是我不鼓勵別人過Nothing生活的原因。人,某種程度是要靠財或名來肯定自己的價值。再怎麼瀟灑,也很難忍受長期沒有收入、不被關注。我敢Nothing,因為上班多年,有點積蓄。寫作多年,有點名氣。這些資源讓我不會立刻面臨經濟壓力。但如果你沒有這些東西,千萬千萬,不要跳入Nothing。Nothing跟自由一樣,看起來迷人,得到後你卻不知道如何處理。
另外一個問題是:Nothing是可以持續的嗎?我不知道。我也才過了半年,這半年有很多不甘寂寞的時候。我只能說:Nothing是值得持續的!因為在Nothing中,日子是「一天、一天」地過。每一天,你要想在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、愛等方面,怎樣才能過得比昨天好。上班時,日子是一月一月、一季一季、一個頭銜一個頭銜、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過。因為重覆,所以你其實記不清每一天的明確內容。你只能大概感覺:六月過得怎樣、我當經理時如何、我在那家公司時快不快樂。這種模糊是幸福的,因為朦朧是一種美。但在Nothing中,你活得無比清晰,一天一天,你得自負全責,沒有公司讓你搭便車。Ups and downs,你睡前獨自承受,沒有同事跟你一起驗收。
Nothing看似空虛,其實更加積極。在Nothing生活中,Anything都可能發生,而你必須隨時ready。
2005年6月,台灣各地下著大雨。星期一早上十一點,坐在窗前無處可去。我發呆了一分鐘,清醒地感覺到一分鐘的生命離我而去。朋友出現在Messeneger上,叮噹聲叫醒了我。
「中午一起吃飯吧。你想吃什麼?」
我沒有想法。我只覺得:肚子餓了、生命餓了,想甩掉綿延不斷的大雨,想為自己的人生單點一些特別而美味的東西。但若是問我想點些什麼?我還沒想清楚。
「你想吃什麼?」朋友追問。
我用一根指頭、一個一個鍵盤按下: 「Anything。」
◎刊載於《中國時報》人間副刊 2005 / 07 / 15
Something、Nothing、Anything很棒的三個字。。。
我喜歡Nothing的生活,卻沒有勇氣承擔Nothing的感覺,思考自己到底適合過怎樣的生活,弄清楚自己想要過的生活,希望能趕快找到未來的方向!
2006年4月12日 星期三
【Anything】王文華/文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